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人生首面大岩壁


人生首面大岩壁
Mark Synnott 著
Pony、阿派、Nixau 譯

能得心應手地攀登5.9技術路線?
準備好展開人生中最偉大的冒險了?
這篇逐步指南會帶你攀向人生的高峰!

這要從我高中時代看到無名塔(註一)—在我人生中所看過最令人震驚的岩壁—的照片說起。我花費數年光陰在垂涎那座喀喇崑崙山區尖峰上,儘管還沒爬上它,但無名塔在二十年前激勵了我前往優勝美地攀登我的第一面大岩壁。

我的朋友Simon跟我從波士頓搭乘灰狗巴士來到可以看到華盛頓石柱(註二)
的第四營。我們認定這就是我們完美的第一面岩壁。然而,我們受到自稱是「岩壁強盜」的當地人驅趕,他們聲稱華盛頓石柱已經是他們的目標,而要我們轉往中層教堂(Middle Cathedral)的北稜直上路線(DNB),他們只告訴我們:「別操心」。

我們在DNB上過了兩晚, 拖著貼滿補丁的軍用粗呢袋嘗試著勾勒出繩距路線。我們完全找不到哪些「強盜」說的露宿大平台。第二天稍早,我們瞭解到得儘快下山,所以我們倒掉剩下的飲水(那是我第一次在岩壁上這樣做)。在第三天我們下山的時候,我們已經整整二十四小時都滴水未進。

總結而言,就我們回到營地後那些強盜看到我們的驚嚇表情來說,這是趟值得的旅程。那些岩壁強盜跟他們的同黨還潛伏在四周,所以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有個更好的開始。然而,最重要的就是像Simon跟我所做的:啟程,並且盡力攀登一面岩壁,而且今年就做,但千萬選擇DNB作為你的首條路線。

注意在累積足夠多繩距攀登經驗以前,不要嘗試大岩壁攀登。每面岩壁上或多或少都有需要自由攀登的路段(背負額外裝備時會倍覺艱難),所以至少要能對難度5.9的傳統攀登得心應手。要對器材使用、架設確保站、繩結、繩索管理以及自我救援等技能駕輕就熟。另外更需要堅定的信心,尤其是在第一次裝備吊拉完、臀部被磨破皮後,就很容易認輸放棄。

基礎概念
所謂「大岩壁攀登」簡單地說就是條大到不行的岩石路線,但需要人工攀登的複雜技術並吊拉裝備包。要爬上大岩壁,你需要些特殊裝備以及一些新的技術概念。
基本流程如下:先鋒攀登者爬完第一個繩距(自由/人工攀登),拖著第二條繩子(吊拉繩)上去。當他抵達確保站時,與確保站連結並解開、重綁先鋒繩,而後攀者便用上昇器攀登而上。

先鋒攀登者接著建立吊拉系統並把裝備包拉到確保站。後攀者邊沿著繩索上升完攀路線,邊回收沿路放置的器材。當後攀者攀爬時,先鋒者負責吊拉裝備包。

當後攀者到達確保站時,將自己從繩索上連結到確保站上,接著繩隊開始整理繩索以及下個繩距要用的器材。他們重複這些步驟直到抵達當晚露宿的地點。


一、先鋒攀登

先鋒攀登大岩壁跟先攀攀登長路線一樣,只是帶的裝備更多,而且通常會進行大量人工攀登。要有感覺沈重、滯塞的心理準備,並且在許多原本是自由攀登的動作上進行人工攀登。使用基本的人工攀登器具進行練習(不要用岩釘!)攀登短裂隙。接著,嘗試幾個可以練習所有必備大岩壁技能跟系統轉換的三到五繩距長路線。

準備工作
在岩壁底下,背上裝備先鋒攀登或依循著相似路線後攀。將兩條菊鏈用豆漿結穿過確保環。菊鏈是人工攀登時使用的多用途繫鏈,用來連結裝備、抓著大手點時用來推上升器,並且在確保(他人)時連接到確保站上。在每條菊鏈尾端都掛上有鎖鉤環。此外也將飛飛鉤的短繩圈用豆漿結穿過確保環。將飛飛鉤暫時掛在器材上,而不是重複地扣上、解開鉤環。

如果你是先鋒者,將你的繩梯(註三)
掛入菊鏈尾端。如果你是後攀者,將菊鏈與繩梯扣進上升器。當你用不到繩梯時,可以將它收短並掛在背後的裝備環上。

你需要:
大家都看過Robbins跟Frost在C4野餐桌上排放裝備的照片(註四)
,這些人有張打包清單,而你也該有一張。

技術裝備
路線指南跟網路資源也許可以提供你選擇的岩壁路線一張明確的裝備清單,但標準器材配備如下:
        兩到三組活動岩楔
        兩組岩楔,包括寬、細裂隙用途
        兩到三個小型雞嘴巴(註五)
        兩組天鉤(一組BD Talon,一組Cliffhanger或同級裝備)
        兩條鋼索卯釘懸掛耳片
        十二組快扣
        二十五個備用鉤環
        十五個有鎖鉤環
        十條與肩同寬的繩環
        一條雙邊器材繩環
        三條雙倍長繩環
        一條10.5mm粗的60米動態繩
        一條9mm粗的六十米靜態繩(吊拉用)
        一個行進墊停滑輪(註六)
        一個吊拉袋用轉輪。

個人裝備
        菊鏈(每人兩條)
        繩梯(兩人繩隊需備六條)
        上升器(每人兩只)
        飛飛鉤
        岩盔
        保持舒適、臀部加墊
        有可拆式腿環的吊帶
        徒步鞋,或是稍大、高桶的裂隙攀登鞋
        無指手套
        岩械取出器
        岩鎚(在較為簡單的岩壁路線尚可省,但在取出器材或救援時可能有意想不到功效)

基本攀登動作
以下是先鋒攀登人工繩距的基本流程:
    1. 放置器材並扣進菊鏈與一組繩梯。
    2. 劇烈的跳動測試器材是否穩固。
    3. 如果器材撐得住,踏上繩梯踏環,將飛飛鉤扣上菊鏈鄰近的位置,然後讓飛飛鉤受力。
    4. 在於繩梯上繼續移動前,下攀並將攀登繩扣進先前放置的器材(不是剛放好的那個),接著將你的菊鏈跟繩梯從上面解除。
    5. 在繩梯上盡可能得攀高,然後用飛飛鉤確保住,如此以來便可安適地站立,後躺進吊帶中,然後用盡可能舉高雙手放置下個器材。
跳動測試
跳動測試的概念相當簡單:在你完全信賴它之前,藉由用你的體重衝擊剛放好的器材,試著將器材狠狠地拔出。如果你沒辦法將器材甩出來,就可以全然地信賴它。記得不要在螺栓、鉚釘或任何尚未要被替換的固定點上進行跳動測試。同樣地,也不必要在有疑慮的器材上進行完整的測試。如果確保器材很明顯地夠穩固,只要扣進鉤環就可以繼續前行。否則這只是讓後攀者更難清除器材,尤其是在小號岩械上做完跳動測試後。

繩梯測試
將一個繩梯/菊鏈組合扣入你要測試的器材上。將繩梯上你要踩踏的部份調整到與你目前高度平齊或稍低位置。如果你站得太高而這組剛扣入的裝備失效,墜落力道將會衝擊你先前架設的器材。在新架設的裝備上,抓住繩梯高處的踏環或是鉤環,用一隻腳踩進繩梯,然後再其上上下跳動,同時用其他的手腳抓牢先前放置的器材。千萬別腳下留情,因為如果該器材是有疑慮的,寧可在測試時將它扯下來,而不是在你攀高並將身體扣入系統上時失效。解開飛飛鉤,然後要有在新器材失效時,用其餘手腳固定在先前放置的器材上的心理準備。

菊鏈測試
這種跳動測試要更用力,而且如果有器材失效還反倒讓攀登者較容易平衡。將菊鏈扣入新設的器材,但雙腳踩在下方器材的繩梯上。用個鉤環將你的確保環與能夠接觸到的最高菊鏈環扣在一起。高高站起然後用力地在菊鏈上墜落,同時抓緊先前架設的下方器材。重複這個動作直到你認為這個器材夠穩固。避免正面看著你在測試的器材,以防它失效時會狠狠地往你臉上招呼過來。往下看(並帶好頭盔)。橫渡路段上較難測試器材,尤其是器材的間距較大時。試著讓你的繩伴收緊繩索,然後使用測試繩梯的方式。
先鋒攀登訣竅

扣入高處。
將繩梯盡可能地扣在你可接觸到的高點(舉例來說,扣入活動岩械的橡皮環,而不是扣入其上的繩圈裡),以得到較多的高度。這可以隔開放置的器材,放的器材越少通常意味著爬升的速度越快。但偶爾幾個短間距的動作連結下個快速且容易的放置點可能比浪費時間在長間距動作還來的有效率。

先扣鉤環
在螺栓、岩釘以及其他的固定器材上先扣上一個「工作用」鉤環,然後將你的菊鏈/繩梯組扣入該鉤環。這會簡化後續上攀後扣入攀登繩的動作。

鉚釘
鉚釘種類繁多,但大抵不出只能承受身體重量、無耳片的螺栓,用以度過沒有手腳點的岩面。要人工攀登過這路段,必須要釘頭掛上鉚釘耳片(鋼索或鑰匙孔狀)(註七)
。在一個繩距之內,你可以使用鋼索岩械滑過鋁質邊緣來做出繩圈。別再鉚釘上做跳動測試,因為如果你拔出一個鉚釘,可能就在也無法度過這個路段。扣入鉤環然後繼續前行即可。

黃銅頭
取決於岩壁路線,攀登者可能會通過固定的黃銅頭(被敲入細小裂隙的可延展岩械)。使用黃銅頭是種藝術,在傳統攀登的路線上不該放置黃銅頭,除非你準備在失效後替換他,也不要再其上做跳動測試。 扣入鉤環然後繼續前行即可。

張力與鐘擺橫渡
這兩種是大岩壁攀登常用的技巧,用以往來兩個裂隙系統。在做張力橫渡之前,先請繩伴將你垂吊至低於保護點的高度,此時你背靠著攀登繩,手腳並用通過岩壁。鐘擺橫渡則是張力橫渡的動態版。讓繩伴將你垂到定點後,鎖死確保系統。接著來回在岩壁上跑動,直到你可以擺盪過空白路段。秘訣在於要將攀登者垂下多少距離,在有疑慮的狀況下,先從高點開始嘗試。

自由攀登
許多大岩壁上的繩距總有些路段要從人工攀登轉換成有點不方便且嚇人的自由攀登。往上方觀察後,選好裝備,並將這些裝備扣入前方的裝備環中。扣入在最高位置人工攀登器材以做好保護,接著就跨出繩梯站到腳點上(如果沒有適合的腳點,從人工攀登點拉出一條與肩同寬的繩環,然後踩上去)。記得帶上你的繩梯,將他們從器材上取出,吊著或將他們收短扣在裝備環上。用飛飛鉤扣在高點有助於進行準備工作。做好心理準備,從飛飛鉤上脫出,然後開始自由攀登。


二、跟攀(following)

大岩壁攀登時跟隨的攀登人員鮮少處於(他人)確保狀態。大部分的時候是先鋒人員完成一段繩距之後,將主繩綁在固定點的power point(固定處)上,而跟隨人則使用上升器和繩梯沿著固定的主繩向上。

程序
先鋒者固定好主繩之後,跟攀者解除確保,然後於原本使用確保器的主繩位置處打一個反手單結環(overhand on a bight)形成一個繩圈,將繩圈和吊帶的確保環透過有鎖勾環相互連結。這便形成了跟隨著的首要防護結,也將會是接下來上攀過程中所使用的第一個防護確保結(back-tie),關於防護結晚一點將再做進一步說明。至於剩下的主繩,你可以先不管它或是將它收成圈,用傘帶帶著走。接下來,將用有鎖鉤環連接好的菊鏈(daisy chain)與上升器接連在主繩上。上升器與身體之間的正確距離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不同品牌的菊鏈長度都不盡相同,務必在攀登前先測試過並調整好。

使用上升器上攀有兩種不同的基本方法,一種是用在內傾或接近垂直的牆面,另一則是外傾或懸岩的牆面。

內傾或接近垂直
        1.個別上升器分別連結一個繩梯,先將連結在主繩上的兩個上升器推向最高處。將右腳先                                
        踩進右邊繩梯的較低踩踏中。
        2.此時左腳則踩進左邊繩梯的第三節中。(左撇子的方法)
        3.此時雙手握住上升器,用左手將身體的重量移往左腳上在同一時間鬆開右腳所踩的節,
        並將上方(右手)上升器推向最高處推去。
        4.接下來將重量移往右邊的上升器,右手使勁左腳鬆開繩梯,然後將上下方(左)升器推到上
        方(右)上升器的下面。避免在內傾的牆面上受力在菊鏈上,身體的重量在移動過程中應該
        要維持在腳上。需要休息時,往後坐即可。

外傾面
        1.將兩個繩梯都固定在下方的上升器上。開始之後,雙腳分別踩踏在個別繩梯的第三階
        上。(見圖二)
        2.使用雙手將身體重量放在雙腳上並站起來。將身體重量固定在下方上升器之後,將上方
        的上升器向上推向頂端。
        3.向後坐並受力於連接上方上升器的菊鏈上。
        4.雙腳鬆開繩梯並將下方上升器推向最高處。再行重複。
若上升器在推向頂端後太難勾取,便意味著繩圈過長。若上升器無法延展一整個臂長的話,便是繩圈太短了。

有時為了要使得上升器能夠順利推行,使用岩械上的大拇指栓(thumb catch)來稍微釋放岩械是有其必要的。但,別忘了受力於裝置之前先行解除大拇指栓的使用。

菊鏈長度
上升器連接於主繩上時,右邊的上升器會在左邊上升器之上(又撇子)。以有鎖鉤環選取菊鏈中的一結環(loops)並勾住上升器,接下來向後坐在吊帶上測量正確適當的距離。正確的距離即是,手握上升器時,手肘處於微彎的狀態。以上描述是給右撇子的參考,左撇則替換左右邊上升器而不改變整體架構。

危險注意:菊鏈中的繩結環(loops)一般都不夠強壯。若使用同一個鉤環扣住了其中兩個繩結;而此時繩環間的縫線扯開了,你的鉤環就有可能會處於完全脫出的狀態。為了避免未使用的菊鏈妨礙工作進行的同時,還維持菊鏈的完整性,切勿將繩結環端直接勾住上升器的鉤環中。你可以用另外一個有鎖勾環來連接菊鏈末端,並將之扣於連接上升器的有鎖鉤環中。當你抵達確保站時,要解除上升器連接主繩的狀態,直接將剛獨立使用的鉤環勾住耳片或主要集力點(master point)以利下一階段的進行。

(圖二)收取裝備。跟隨者要在上升的途中收回所有人工攀登時使用到的裝備。注意圖例中的繩梯、菊鏈和防護結。

打防護結(back-tying)
防護結是在兩個上升器都失敗時避免災難的結。防護結的使用,如同繩距攀登中的額外保護措施一樣,即當上升器失敗時能夠避免攀登者撞到地板或崖階的方法。

使用基本的反手股單結環或雙八字結環來做防護結,將結頭環與吊帶上的確保環(belay loop)以有鎖鉤環相接。使用大型的梨型環,以利容納較多的結頭。若空間不夠,你可以把先前較早使用的防護結解除或乾脆使用新的鉤環。

於酋長岩(El Cap)上攀的途中,其實是不會經過崖階的,不妨每四十呎再打一個防護結。在崖街多或橫渡的地形每十呎就使用防護結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只要有所疑慮時就打一個防護結吧。防護結的另一好處是收短主繩,並降低了在主繩飄盪時被岩點卡住的可能性。

橫渡回收器材的方式
橫渡的一開始繩子往往會有明顯的轉折,這使得受力狀態的主繩幾乎無法從鉤環取出。這種情況也常發生在懸岩下方,解決方法如下:
        1.先上升至鉤環的下方然後打一個防護結,因為等一下會將上升器從主繩上取出。
        2.將上升器從主繩上取出,然後將它重新固定在勾環上方/以上的主繩位置。
        3.將身體重量移往上方的上升器上的同時,避免下方上升器因為重心轉換而與鉤環卡在一
        起。若卡住了,將上方上升器向下移動,重新調整下方上升器位置,再行重複以上步驟。
        4.若無法取得足夠的繩長來卸除所欲回收的鉤環裝備,先抓住靠近下方上升器的繩段並用
        力向下拉,將下方上升器解除與主繩的連結,再來漸漸地放鬆手部施力。將上升器再次連
        接於鉤環之上並再行收回。

解決問題
若兩個確保點之間隔了很長的一段水平橫渡距離,如先鋒著再大牆上大幅使用擺盪法(pendulum),你就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如下降法(lower-out)。

在面對困難的水平上升時,如位於優勝美地 Washington Column 南面的Kor Roof時,可以考慮使用其他人工攀登方法而非沿主繩上攀。首先打一個防護結,將繩梯勾住菊鏈上的繩結環,然後將繩梯如同先鋒時勾住裝備,同時將上升器作自我確保裝置沿主繩移動使用。在抵達下一個確保點時,伸手再行取回上一處的欲收回的確保點。

下降法(lower-outs)
(見圖number 1、2、3)
有時使用上升器沿著受力的主繩橫渡幾乎是不可行的。若先鋒者大距離的橫渡或使用擺盪/搖擺法(pendulum),跟隨著必須先從確保點上下降,然後擺盪回垂直的主繩端。(一般下降會先利用繩股穿過擺盪法使用的確保環;如圖所示,這個方法避免了解除吊帶上的確保結。然而,對於那些離起攀處較近的長距離下攀而言,你還是得解開身上的確保結穿過擺盪法的確保點。)接下來將介紹使用上升器抵達擺盪法用的確保還時的應變方式。

1.如同所有應變方法的第一步,先打一個防護結。再來,你將需要一段一定長度的未受力主繩來下降並橫渡;這段主繩至少要有下降距離兩倍的長度,所以有時必須解開一個、多個或所有上升過程中所打的防護結。接下來將上方上升器接在擺盪法確保點的上方處,由於上半段主繩仍處於受力狀態此時要特別注意正確裝置上升器。於上升器繩端圈處加裝一個鉤環,以避免上升器從主繩上脫出。

2.於防護結下端抽取一段繩股並捏出一個繩圈,將之穿越擺盪法的確保環,並抽出足夠的繩長。使用雙股橫渡的過程中會需要額外的長度,若繩長不夠,你可以解除身上的防護結並將繩端穿過確保環。

3.抓取經過確保環並連接到防護結處的繩段,將之裝在確保裝置之中。以確保方式收緊主繩,以利重心從主繩段轉移到確保裝置上,並取回確保環處的上攀裝備。現在可以開始給繩垂降了,當你成功回到主繩垂直狀態時,解除確保器的使用並將繩圈從確保環中抽出,繼續垂直向上攀爬的程序。

嘗試過幾次並熟悉了解程序之後,擺盪法的上攀程序都會變得相對簡單且易於進行。有時儘管下降法都相同,仍然會有技術上的挑戰。拿船長岩上Nose上著名的King Swing來說,先鋒者於起攀處即完成了很長一段的擺盪法,此時跟隨者就沒有足夠的繩長來進行下降,所以只好使用另外一條主繩來完成下降的動作。


三、裝備吊拉
長程旅途最討厭的就是處理惱人的行李, 想像一下你不是用舒適的背包或是滾輪行李箱來攜帶裝備, 而是用繩子的一端來吊拉你的裝備. 裝備吊拉很有可能是你第一次大岩壁上會遇到的難關. 如果攀登失敗, 很有可能就跟裝備吊拉有關, 以下為一些小撇步.

建立吊拉系統
當你到達固定點並準備開始吊拉, 想像一下你打算怎樣架設吊拉系統、後攀者上來需經的行動路線、最適宜的吊拉地點,,還有如何在開始攀登下個繩距前如何解開先鋒繩。這些組織上的技巧需要花些時間學習,所以在攀登大岩壁前必須先預習這些技巧.

大體而言,為了減少繩索糾結並且分散負荷,將先鋒用繩固定於確保站一端, 而架設吊拉系統於另一端。雖然大家被教導要平均確保點的受力,但多數的大岩壁路線在每個確保點都會有數個堅固的固定點(bolt),在此不使用分力的方式, 而以雙套結串連、連結固定點來增加安全系統的備份是被接受的. 將第一個雙套結打在有鎖鉤環上,這將用來承受後攀者上昇時的載重,而其他備份可用無鎖勾環。而自己跟確保站的連結繩約保持五呎的寬鬆長度, 用來作為吊拉系統的操作範圍。(如果你要自行架設或增強固定點不多的確保站, 你必須分別架設兩個相等的受力點, 一邊供攀登系統使用, 一邊則供吊拉系統用)。

當攀登系統的繩子固定好, 在另一邊架設吊拉系統的主固定點. 使用不同的勾環,以免干擾下個繩段的先鋒。主固定點的高度越高越好, 因為你會在固定點下方數呎來吊拉裝備, 先把繩子收緊直到拉到吊拉袋, 然後將繩子裝上有行動墊停滑輪上, 然後再次收緊繩索, 確認滑輪已經正確裝上. 接著告訴下方的攀登者:「開始吊拉」。

苦差事
將上升器裝在滑輪吊拉裝備的另一股, 再將上升器連接確保環. 把繩梯調整在你能踩到的高度, 讓滑輪大約處在頭或胸口的位置。 多數的大岩壁確保通常是吊著, 就算有個岩角平台, 也必須站在繩梯上, 讓吊拉系統收更緊、更有效率. 並將您的daisy chain放鬆些, 讓您的身體能壓的更低.(請見圖三)

對上升器施力, 然後壓低您的身體來拉動裝備袋, 先約拉高兩呎的高度, 這是為了讓second的那位仁兄方便從下方的確保站釋放這隻吊拉小豬(詳情請見second單元). 並請等待下方人員回應「請吊拉」。

接著開始認份的吊拉裝備, 雙腳試著在繩梯上換換不同的高度(但兩邊要一樣高), 直到您找到最舒適的位置. 可以試著用一手拉另股繩索來輔助出力,並且記得將收上來的繩段收到適當的位置, 如繩圈或是繩袋上. 這是您歇息的好機會, 以流暢而穩定的速度吊拉, 其實這才是大岩壁攀登的難關呢!

除非該繩距在完全懸空的懸岩上,否則吊拉袋多少會卡住。 如果遇到阻礙, 可以稍微把吊拉袋降低幾呎, 然後使勁吃奶的力拉過障礙物. 或者請正在後攀者上升時輔助吊拉裝備。如果狀況更差, 後攀者還必須全程陪同裝備袋。請跟你的繩伴保持良好的脾氣跟溝通, 並有系統的解決問題. 這點正是大岩壁攀登的精華所在-在垂直空間解決問題,放輕鬆並擁抱挑戰.

安置吊拉袋
把吊拉袋拉至滑輪下方約六英吋的位置, 將吊拉袋移到安全位置掛在有鎖勾環上, 並用義大利半扣跟mule hitch固定. 並確認吊拉袋跟攀登繩沒有糾結, 要不然要開始下個繩段時會相當麻煩.(請見圖四)

稍微提起吊拉袋好讓滑輪可以解除制動(需要一點練習), 再把繩子放鬆好讓袋子轉移到吊掛端. 將吊掛繩繫在另一個固定點上, 並收好滑輪.

後攀者的工作
先鋒者會完成多數的吊拉工作, 而second必須做的就是當先鋒者開始拖拉時, 把吊拉袋從固定點上解開, 

先制定一些口號,好讓先鋒者知道: 1)系統上多餘的繩索都已收緊,可以讓吊拉滑輪受力; 2)吊拉袋已經被吊離確保站; 3)吊拉袋已經完全被從固定點上解開,必要的話可將之放低.

先鋒者會先把吊拉袋往上拉一些, 直到原有的確保繩未受力. 然後請先鋒者停止吊拉, 並解開義大利半扣將吊拉袋放鬆, 用義大利半扣做確保 。當吊拉袋已經將重量轉移到吊拉繩上, 且原有的吊拉繩已經鬆弛時,解開義大利半扣並喊「請吊拉」! 接著先鋒者開始吊拉, 而你拆除確保站固定點後, 開始後攀該繩距, 但請隨時輔助被卡住的吊拉袋上升。

打包吊拉袋

適當打包吊拉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較脆弱的物品, 比如說食物跟水, 以便在需要的時機可以取得需要的物品。想像一下, 當你完成吊拉, 結果發現飲水正在從吊拉袋底部流出, 而你的下雨裝備跟午餐則放在吊拉袋的底部. 是不是只能滿腹無奈跟沮喪.

多數第一次大岩壁的攀登者會從UIAA難度V左右、兩天內的路線開始. 一般而言準備一個等級VI的吊拉袋是非常充裕. 兩個等級V的袋子也堪用。 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從袋子拿東西或背著袋子健行下山, 但有兩個吊拉袋的系統比較容易糾結。

可以將您的泡綿睡墊墊在吊拉袋的內側(不建議用充氣睡墊)。如果是大號些的吊拉袋, 則是將睡墊打在吊拉袋裡頭的最上面。將水瓶收納在袋底, 但將一天所需的飲用水放在近頂部些. 露營裝備跟額外的衣服則可以塞在袋子的角落或是縫隙, 讓袋子呈現更加飽滿的水筒狀. 在袋子靠近頂部處, 留些額外的空間放雨具、午餐還有一日份量的飲用水. 安全穩固的封緊袋子口, 並確定收緊所有袋子上的束帶, 避免袋子裡的東西因為傾斜、翻轉而掉出來.

食物與飲水
天氣溫暖的時候, 我習慣不帶爐子讓飲食簡單點(有需要的人可以帶罐裝咖啡), 如果你有帶爐具, 那你一定需要一個爐頭的吊掛裝備, 而且必須小心火源不要靠近繩子、衣服還有外帳.

罐裝食物:土豆麵筋、脆瓜、鳳梨罐頭-長久以來就是岩壁上的熱門食物,不只因為初一十五,還有因為基本上他們不容易壞,而且不需要多餘的水. 像地瓜酥、牛肉乾、堅果類跟能量棒都是適合大岩壁享用的零食, 或者是鮪魚罐頭、花生醬、土司跟酒釀餅等等都相當適合.

整理出攀登行程的飲食計畫, 並加一天預備天. 然後將食物分裝好. 如果打算在露宿帳吃早晚兩餐, 多準備一個雜項食物袋, 跟準備一些能量棒跟零食放在靠近吊拉袋頂部的位置.

如果天氣不是太熱, 一個攀登者一天約需喝兩公升的水. 然而在仲夏時, 可能會喝到四公升. 我通常會多準備一天的飲用水, 或是每天少喝一些水, 留下多一點的預備水.

兩升的水瓶蠻剛好的, 有些瓶子應該要可以扣進確保站上的繩圈裡, 但確定這些繩圈安全無虞, 免得水瓶掉落將別人打的滿頭包.


四、岩壁上的生活

我知道有些攀岩者(尤其是速攀高手)會吹噓從來不曾在牆上過夜。但對我而言, 這樣反而失去了大岩壁的精華所在,。什麼比得上像個在樹屋裡的孩子那樣,坐在穹蒼頂上望著夕陽來的美好呢?不過如果沒有準備周延, 也是會很慘.

如果你沒有攀岩用吊床, 要小心的計劃岩壁上的過夜地點. 務實的評估一天能完成幾個繩距的極限, 並設想些可能遭遇的困難。 速度取決於攀登技巧, 很有可能一天只完成三到四個繩距. 而且也要注意可能會有其他繩隊正在攀登同條路線, 必須要有睡覺地點已經人滿為患的因應計劃. 

當你到達平台, 作為露營生活使用的確保點, 必須用雙套結串連越多確保點越好. 架設一條水平繩索來整理裝備, 而且橫度時可以像進行via ferrata攀登方式般使用菊鏈自我確保。一旦宿點的系統架設完畢, 攀登者可以解開攀登繩, 用菊鏈跟有鎖鉤環確保自身.

然而你必須穿著吊帶睡覺。 如果平台夠寬大,可以解開吊帶的腳環, 只留腰環作為夜間睡眠確保,以擁有較好的睡覺品質並應付夜間上廁所的需求。

大風雨的狀態下很容易濕透, 所以睡袋跟保暖衣物必須是人造纖維.

出恭入敬
在大岩壁上必須自給自足, 除了食物跟水, 也包含打包您的排遺, 因為人類的排遺會破壞美美的路線, 尿尿時對著空中, 讓它隨風消散, 而請不要對著平台、岩縫或是攀登者小便. 而排遺必須打包帶走. 因此您必須準備您的便便收集器. 這類工具製作方法很多, 可以用pcv水管製作或是專用防水袋, 或是請google“climbing poop tube” 這個產品. 如果只有一兩晚的攀登可以考慮用Wag Bags這個產品, 不過對於長天數較不方便.

緊急狀況

當你在岩壁上遇到了困難, 請先考慮自己解決或是自救. 就算在優勝美地, 狀況差的時候救援也會非常困難, 別依靠救援. 想像一下當你遇上墜落而受傷, 或是遇上一個意料外的暴風雨, 你要如何度過這劫呢?

攀登大岩壁前沒有去學會WFR(註八)(美國的戶外急救訓練)無疑是自找麻煩, 當你在岩牆上遇到嚴重的傷害, 你很有可能必須當第一線的急救者, 最起碼, 你也該準備一個完整醫藥包, 內含酒精棉片、OK繃、運動膠帶、止痛藥、醫療用乳膠手套跟自黏繃帶.

帶耐用的兩截式雨衣, 當保暖衣服與排汗衣濕的時後, 還有保暖功能. 當你在牆上遇到了持續性大雨, 你的衣服必須讓你能度過這些難關.

一般的手套在大風雨的時候容易造成嚴重的問題, 準備混合攀岩用的手套作為雨中垂降使用. 攀岩用的雨衣, 必須在帶上頭盔時, 帽子仍可以蓋過頭盔,而睡袋必須使用化學纖維。

當你遇到暴風雨時, 必須決定撤退或是迫降. 狀況差了話, 在優勝美地暴風雨可能會持續三到五天. 等待到暴風雨過去可能是不會被考慮的決定. 如果方便取得,氣象預報則是你考慮所需要的參考資料. 如果決定要撤退, 帶走所有攀登跟露宿裝備, 當意外狀況出現, 而你無法回到地面時, 這些服裝跟急救裝備就是度過難關最重要的救命丹.

當你要撤退回到地面時, 最大的麻煩就是吊拉袋, 第一個垂降者攜帶少量裝備到下個確保站, 而第二位則攜帶吊拉袋或是先把吊拉袋垂降至下方確保站. 兩種方法都會因為過重的吊拉袋而非常困難, 所以當你第一次攀登大岩壁前, 請先練習一下相關的技術. 跟吊拉袋一起垂降, 最好的方法是以吊拉袋垂降, 再將自己固定在垂降系統上. 並且確定您的垂降系統有可靠的安全備份.

無論在優勝美地或是錫安國家公園, 雖然道路附近的岩壁可以直接喊叫呼救, 但別只依靠這個方法. 手機或是無線電是必備的裝備. 在這兩個地點只要撥911就可以連絡道救援單位. 如果你地面有聯絡人(這是非常好的主意), 業務型無線電(註九)(walkie-talkie)可以有比較好的收訊.

攀登用吊床的優缺點
一般典型的第一次大岩壁攀登, 通常不會帶攀登用吊床, 而是睡在較舒適的岩角平台上。但通常這些路線會比較熱門, 露宿地點很有可能會被佔走。而只要有穩固的確保站,攀登用吊床可以讓你睡在路線上任何地方.

攀登用吊床在遇到暴雨時也有相當的優點. 外帳跟露宿袋並無法達到攀登用吊床的遮蔽效果, 而攀登用吊床在惡劣暴風雨/雪中很可能是決定生死的關鍵.

而它的缺點則是又貴又重, 搭建與吊拉過程往往也是個麻煩.

舒適小撇步

保護好雙手:指尖的創口是家常便飯, 每天晚上用濕紙巾擦乾淨你的雙手, 然後擦些護手霜。 傷口則需要擦上抗生素軟膏跟貼上ok繃.

不要賴床:設定鬧鐘並且不要賴床, 早出發是及時到達預定營地不二法門.

收聽收音機:收音機除了可以聽音樂也是收聽氣象重要管道.

保持乾燥:如果沒有攀登用吊床(含外帳) , 即使天氣預報會有好天氣, 請起碼要準備露宿袋跟外帳或帳棚外帳。

保持整齊:睡覺前, 將繩子收裡好, 並把雜物收回吊拉袋.

製作枕頭:用雜物包或是保暖衣服當做枕頭, 但睡覺前請先確認有扣上確保. 我喜歡用棉質衣服包住其他物件, 避免我的臉跟尼龍材質直接接觸的不適感.

確保所有東西:確定所有的東西都有確保。泡綿睡墊特別容易隨風遠去. 所以請給它裝上一個可以掛上鉤環的繩圈.

謹防意外:假設可能半夜四更時會遇到災難, 將你的頭燈、雨具與其他求生裝備放在好拿取的地方.

善用你的繩子:你可以把它塞在角落或是岩縫, 讓你睡的更舒服.

推薦路線

South Face of Washington Column (V 5.8 C1),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lifornia. Ten pitches with an excellent bivy ledge atop pitch three. Lots of free climbing. Downside: usually crowded. 

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 (V 5.7 C2), Yosemite. Eleven pitches. Mostly aid climbing, this technically easy wall is STEEP! 

Prodigal Sun (V 5.8 C2), Angel’s Landing, Zion National Park, Utah. This is one of Zion’s easiest big walls, but don’t show up here without some experience on sandstone! Nine pitches, mostly aid, and somewhat shady. 

Moonlight Buttress (V 5.8 C1), Zion. A gorgeous 10-pitch line that follows a single crack system almost bottom to top up a proud buttress. Goes free at 5.12+. Check out those finger cracks! 

Glass Menagerie (IV 5.8 C2), Looking Glass, North Carolina. There are a few worthy little big-wall climbs in the Southeast; this one might be the most beginner-friendly. Seven very steep pitches. Goes free at 5.13a. 

VMC Direct Direct (IV 5.9 C2), Cannon Cliff, New Hampshire. The nine-pitch route is usually done free in a day at 5.10+, but it’s big enough to teach you a lot about big walls. It’s also a bit alpine. Expect tough hauling and a lot more effort than a light-and-fast free ascent.

譯者註:
註一:The Nameless Tower,又名Trango Tower,坐落巴基斯坦境內喀喇崑崙山區,主峰高6282公尺。
註二:Washington Column,優勝美地峽谷內著名的岩壁,高約550公尺
註三:aider(英)/ étier(法)
註四:Rotal Robbins與Tom Frost,以首攀優勝美地峽谷內路線而著名的攀登者
註五:tricam
註六:progress-capture pulley,例如micro traxion(PETZL出品)
註七:原文以RP hanger跟Dubloon兩款為例
註九:指不用考執照即可使用的無線電, 但不知道這裡是不只相對於業務型手機-需要考執照的無線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