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高地,純香威士忌留淌與豪壯蓋爾特民謠之處,但對台灣來的攀登者來說,蘇格蘭高地一來不夠「高」,二來是該地相較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區而言,對台灣攀登者留下不多印象。此行跟著OPC來到蘇格蘭不但可以首次正式接觸冰雪攀登,也可以順便到當地了解蘇格蘭地區的攀登現況。
又一次,欺瞞著家人偷偷上山。說「欺瞞」是言過其實,我有報備要「跟朋友去蘇格蘭玩」,只是忘了說是要去山上玩而已。
當初聽社團在講這次去蘇格蘭的交通方式是搭「渡輪」,心裡想說這真是酷炫的交通方式,想不到事先從Limerick開5小時到Belfast,轉搭3小時渡輪到英國,再開2小時車到Glasgow稍事休息後再開2小時才會到Fort William。加上中途休息、等待時間,單趟行程大約是14小時,整個人窩在Sprinter狹小後座的擁擠感讓我想到當初搭機飛來愛爾蘭的窘境。
UL Wolves Sprinter |
12/30-1/1
瘋狂的派對內容就不多贅述,直接從這次攀登課程安排跟攀登計畫開始記錄:從2-3號兩天由蘇格蘭當地認證合格的嚮導帶課,嚮導、學員比為1:4,2號課程內容以雪地環境認識、雪崩資料研讀為主,3號課程則混入雪地行進、冰爪攀登運用、混合地形行走以及雪洞挖掘教學。從4號至9號間就是依照個人體能狀況跟意願來決定是否要上山。
Inchree Hostel, Scotland (2012 New Year) |
這次攀登我們不住在雪地裡,而是住在Fort William跟Glencoe中間,地圖上標示為Corran附近的Inchree。蘇格蘭這邊有兩個攀登重心,第一當然是以Ben Nevis為主的山區,而第二區就是在地圖右下方的Glencoe山區。我們下褟的Inchree地區距離兩邊都只有20-30分鐘的車程,交通便捷也是蘇格蘭這邊攀登多為單日往返的主因。而平日如有需要物資、藥物、食物,就開車到Fort William市中心採購。這次攀登裝備如冰爪、冰斧、岩楔等器材幾乎都由OPC社團提供,硬底鞋部分則跟當地嚮導租借,單日單雙5英鎊,算是合理價錢。
1/2
正式攀登日。前晚三位嚮導已經先到hostel跟眾人打過招呼,寒暄過後先介紹接下來兩日的課程重點以及我們需要的裝備介紹,包括裝備要如何收納、怎樣才能進行有效率的攀登。課前簡介有說到,goggle一定要事先做好防水,才不會拿出來時已經被水氣覆蓋,goggle放置在雪地一定要正面朝上,才不會在內側積蓄水氣或冰雪。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在於事前的雪崩資料判讀。出隊前晚一定要上網看最新的雪崩預報,接下來以30/1/2012的雪崩預報PDF為例,閱讀重點可分為:地區、雪量、雪崩易發區塊、雪況及結構、雪線高度與天氣概況。
在選定Glencoe地區之後,首要進行判讀的是預報上的同心圓圖。圓心以Glencoe山區最高峰為中心點,向外 延伸至800、500公尺等高線高度,由不同顏色標記雪崩好發程度。該圖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為雪崩發生地通常與當日風向相反,例如預報中山區北側較容易有雪崩,當天風向便是吹南風(因為南風把山區南部的雪吹起後囤積在北側,故北側的積雪較厚,容易發生雪崩),另一要點就是由於山區細部地形複雜,所以在不同地點也許有容易發生雪崩的山溝,在預報中便由圓點標示。其他諸如雪線高度、結晶情形都可以供作攀登計畫、路線的擬定參考。
2號當天我跟著嚮導Zack以及Shannon、Chelsea、Baz三位學員一組前往Glencoe山區三姊妹峰的其中一個圈谷進行訓練。剛開始的路段只有些許的積雪,所以我個人焦點就擺在「個人保暖」是否足夠這件事上。對於不習於雪地的我來說,只要下車我就想把所有衣物都穿上。當天出發時我上身穿著:薄長袖排汗衫、薄刷毛、厚刷毛、TNF外套;下身穿著:薄排汗長褲、運動褲、雨褲;手部:power stretch手套、防水手套;頭部:毛帽加上頭盔;頸部:魔術頭巾。而開始行走後大約15分鐘我就知道我這樣的保暖方式完全失敗,因為穿太多導致我整個人像被悶燒一樣,甚至產生些許的暈眩感,所以趕緊脫下兩件刷毛外套跟外層防水手套,毛帽則用有polartec的厚頭巾取代。
走入雪地後,Zack要我們留意雪地上大約1/3米粒(甚至更小些)的雪粒,英文名為graupel,這種雪在雪崩判斷上是重要依據。被吹起的雪在渦旋氣流中與水氣結合產生這種小雪珠,質地鬆散,如果雪面下有一層graupel,整個雪面容易順著坡面往下滾動。接著Zack找了比較有落差的地方教我們怎麼挖掘snow pit來看雪的斷層面。如果沒有雪鏟,則可先在雪坡挖溝,然後於溝上坡處用冰斧尖畫出水平線,沿著水平線向下挖後掏出雪塊,就可以得到雪的斷層面,這時可以用斧尖輕劃雪面上方,然後逐層撥開,以觀察雪的硬度。
今天氣溫大概-2度左右,但加上風寒效應後可是冷得我直發顫。雪況不算很好,腳步踏下去約莫陷到小腿肚左右,但Zack還是要我們拿出冰爪稍微適應冰爪行進。由於下午起風並開始降雪,換冰爪之前我們先得加保暖層。外套在穿脫之間容易喪失熱量,且有外套被風雪吹走的風險,所以Zack教我們可以將外套脫至一半(讓外套掛在腰上),只伸出雙手換穿衣物後馬上將外套套回。換穿冰爪的要訣在於先採踏出可供坐下的工作平台,然後將冰爪平放在平台上穿。 新式冰爪相較於以往傳統純綑綁式冰爪相對容易穿脫許多,我戴雙層手套大概用兩分鐘就可以穿完。然後我們朝著某個積雪頗厚的雪溝走去。這時遇到一隊三人冰攀小組下來,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冰攀者,想不到帶頭大哥剛開口就看到他缺了三顆上門牙、一顆下門牙,這可是讓我對冰攀產生幾分懼意。
來到雪溝底部,這時降雪結晶型態稍微呈現粉狀,加上山溝間強力陣風吹掃,打在臉上相當刺痛。Zack在溝底講解如何判別雪坡坡度,簡易的方法就是用登山杖在空中交錯成直角後往下貼到地面,用以判別坡面角度,而45度左右的斜坡是最容易誘發雪崩的坡度(其實坡度越高越容易雪崩,但大角度坡面較不容易積雪),而當天山溝的坡度也正好大約是45度左右,因為我們人剛好在坡底正中央,所以如果此時雪崩,我們的小隊正好首當其衝。這時就要決定如何通過雪坡,安全方法是先往左邊山壁靠攏,因為岩壁附近不較不會受到雪崩正面衝擊,沿著岩壁上切後再向右橫度到懸岩下。這時Zack問我要不要挑戰看看直接爬岩壁上,我當下沒想太多就答應了。於是我往左切回雪坡後,就沿著裸露出來的岩面直上。這時雪況其實相當差,全部都是初降的粉雪,一受力就會陷到約腰部位置,掙扎一會後只前進不到十公尺,用冰斧敲擊岩隙時發現這裡根本沒有冰面,充其量只能把斧尖插到石縫間夾帶草根的泥土裡,但受力點相當小且不能確認是否穩固,而雙腳又因為雪面不斷下陷而無法平衡,掙扎了幾下之後只覺得腳下一空,左手也抓不到任何岩石,整個人瞬間往下沉!當時我所站位置大概也有六十度左右,雖然滑落應該是整個人陷入軟雪堆中,但由於站立點跟下方雪坡有點落差,當下依然嚇出身冷汗,幸好右手冰斧斧尖剛好鉤住岩石上的小點,我整個人就靠那一點懸在空中。喘了幾口氣之後先想辦法回到雪坡上,然後再往更左邊靠近山壁的部份橫渡,看能不能搭著岩面往上爬,但左邊靠山壁部分有點像是瓶頸(bottleneck)地形,我剛好站在最細的部位,所以上方降雪加上滑動的粉雪就像瀑布一樣,不斷往我臉上澆,而我當天又戴著眼鏡,不出幾秒,眼鏡上就結了層水冰,我根本就是卡在雪瀑裡且完全看不清楚四周地形,當下只得狼狽的撤回休息點,跟著嚮導從另一邊緩雪坡下山。
1/3
今天改在Ben Nevis北面山谷上課,訓練地點是山谷裡救難小屋附近。當天出發前嚮導有提醒我們最近Ben Nevis山區陣風相當猛烈,救難小屋屋頂上星期才被陣風掀起一角。要從Ben Nevis北面上攀,前面有大半段路是沒有積雪的森林步道,穿著Asolo硬底鞋走斜坡,我才走沒幾多久就發覺大勢不妙,因為腳跟水泡已經痛到無法忽視的地步,但當下也只得咬緊牙根繼續走,直到雪地後痛楚才減緩許多。
今天天氣感覺稍暖,所以雪線附近的坡面走起來特別吃力。到避難小屋換裝、吃午餐之後,我們就開始今天的訓練。今日訓練重心放在冰爪步伐、雪地行進。Zack首先要我們熟悉用硬底鞋橫渡冰面的感覺,其實跟穿登山鞋行進一樣,重點是要先踩出小步階。但是當走在大約四十五度的岩面時,我只能說:那種感覺真的很差。由於裸露岩面表層結冰很薄(目視大約只有2-3釐米),在沒有冰爪的狀況下只能用硬底鞋的內外側來踩踏步階(根本稱不上步階,因為只有鞋的外側會碰觸到冰,其他部分懸空),除了踩出小階之外,還要注意身體不可以跟岩面平行,不然會直接下滑。
在岩石面練完凌波微步之後,Zack就開始教如何砍冰階(step-cutting)。其實是相當簡單的步驟:側身面對上坡,以規律節奏用冰斧扁頭部分劃過冰面,同時雙腳交錯上踩,盡可能將步階砍成平行。這動作很簡單,但需要彎腰、出力破冰、又要在冰坡上保持平衡,做起來還是讓人全身發汗。
接著Zack找了有裸岩的地形供我們練習用冰爪進行初階攀登。其實爬起來跟運動攀登的感覺相仿,只是要注意用冰爪攀登是以前四爪踩點,而非單純兩爪著力。攀登過程中維持四點著地,並且不左右或上下搖晃,以免影響腳點的穩定度。練完踩步階後我們順著大概30-50米的雪坡滑降到一個積雪相當深厚的地點,Zack開始說如果緊急狀況時如何挖掘緊急雪洞。
雪洞要點:洞口小、腹地深,才能擋風又有足夠空間休息。既然是要練習挖洞,用雪鏟就太作弊了,於是我仿造Eric的作法,先將斧柄整支插入積雪中,然後開始用斧頭部分做支點,讓斧柄整個在雪堆中攪拌。待下層積雪完全被攪鬆後,就開始往洞裡挖,這時Zack不斷提醒我們,洞口不要大於背包面積,盡量把洞挖深,然後再於洞內把內部空間挖大,最後記得用斧柄在洞內垂直往上戳個透氣口,整個人躲到洞內後用背包擋住入口,就是很舒適的雪洞。當天個人的感覺是,只要身體下加塊泡綿墊,住雪洞其實相當舒適(挖個雪洞大概需要20-30分鐘)。
雪洞要點:洞口小、腹地深,才能擋風又有足夠空間休息。既然是要練習挖洞,用雪鏟就太作弊了,於是我仿造Eric的作法,先將斧柄整支插入積雪中,然後開始用斧頭部分做支點,讓斧柄整個在雪堆中攪拌。待下層積雪完全被攪鬆後,就開始往洞裡挖,這時Zack不斷提醒我們,洞口不要大於背包面積,盡量把洞挖深,然後再於洞內把內部空間挖大,最後記得用斧柄在洞內垂直往上戳個透氣口,整個人躲到洞內後用背包擋住入口,就是很舒適的雪洞。當天個人的感覺是,只要身體下加塊泡綿墊,住雪洞其實相當舒適(挖個雪洞大概需要20-30分鐘)。
1/4
shit happens, and all the shit happened on that day. |
其實今天本該是休息日,我本來要跟Patrick去Ice Factor體驗世界最大的室內冰攀場順便做點運動攀登,但陰錯陽差跟到Mac的隊,想說反正都來到蘇格蘭,不爬個夠本就對不起自己。而事後證明,該休息打混就要休息打混,不然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當天我跟Mac, Darragh, Simon, Chris, Paddy六人起了大早(純陽隊好像很容易吵架或出狀況...況且這六人有五人超過一百八...)來到Glencoe三姊妹峰Beinn Farda跟Buachaille Etive Beag中間的谷地做訓練(這邊的山都是蓋爾特語命名),當天攀登目標為:從北北東停車場進去後順著谷地走,走到谷底轉南向時,順著寬稜登上1072高點,然後找條稜線切下谷底,再沿原路回停車場。這樣的行程其實相當「不複雜」,但是後證明我對於攀登的過程還有地形研判過於輕忽。
該天早上在停車場換裝完畢之後,全隊就浩浩蕩蕩出發,大概15分鐘後過溪,非常淺,最深約莫到腳踝深度,之後就沿谷底一直走。由於當天天氣較暖所以雪變得很軟,所以當天我跟Paddy輪流開路以節省體力。忽隱忽現的步道把我們引領到雪原之上,雪原走起來很累人,因為每步踩下去都陷到約小腿肚左右,加上這是連續攀登第三天(我攀登時午餐都只吃半個起司火腿三明治),我明顯感到體力略有下降。大約十點半左右,我們差不多要開始往寬稜上切,同時我也發現我右腳腳趾有相當明顯的濕潤感。因為鞋子狀況不錯,所以我當下排除鞋子有開口、進水的可能,剩下可能原因大概就是當天濕度過高,所以在短時間就有反潮情形。起初還覺得沒什麼,但大約二十分鐘過後我發現右腳所有腳趾都不太有感覺,只覺得冰冷外加些微麻刺感。雖然才剛過雪線,但至少還是要到下午約五點才會下山,當下就開始擔心會不會有凍傷的可能,更不用說雙手早就內外都濕透,稍微握拳就可以擰出水來。
我們在稜線下分成兩小攀登隊,Mac帶著Simon跟Paddy成隊,找有裸岩路線前進,而Darragh則帶著我跟Chris往稜線邊的寬雪溝進行繩隊攀登。其實今天天氣真的不好,因為這時雪大約陷到小腿肚左右,繩隊滑落大概也無法做制動(雖然大概也滑不了多遠),反正我的小隊就是一路由Darragh領頭、我殿後second回收nut,之字形上攀。由於積雪厚又軟,在有些接近50度的厚雪坡其實暴露感還蠻大的:身後是整個山谷,而由與坡度關係,整個人根本就是面對幾乎垂直的雪牆在攀登,但又因為雪太鬆根本無法出力,兩邊又找不到岩石當腳點,只好用斧尖找雪厚或是有泥土部分插入,用身體重量壓住斧頭後再蹭上雪坡,真不行時就用手握拳插入雪中幫忙出力,把身體半推半拉向上移。說是混合攀登,但其實總共只放了一個nut,好不容易翻到主峰稜線上,卻已經下午一點近半。坐在稜線 避風處休息,此時風勢已經強到需要彎腰才能站住腳,而稜線上方天空黑壓壓的烏雲不斷湧上籠罩整個Glencoe山谷。回頭看看1072峰,要攻上去至少還得翻過三個山頭,而且瘦稜上幾乎沒有積雪殘冰,外加風勢過強,登頂想法頓時煙消雲散,接下來就是如何撤退問題。本來想說翻過這個稜線從北方的小鼓地下撤回健行路線,但看北面的坡度至少都是70度的雪坡,而且雪相對薄很多,幾經思考,我們還是決定原路回撤,而這時我是雙腳腳掌都已經麻到沒有感覺了,只能靠不斷踢腿加上很勉強的蠕動腳趾才可以稍微感受到腳踝以下的肌肉組織。在稜線上整個人根本就 是冷到已經沒有多餘時間思考凍傷問題。但要沿著我們上攀的陡坡原路回撤也有點困難,所以我們找了主稜邊的小稜線下撤,下撤沒多久Darragh就停下來開始掏半繩,因為後面的路段幾乎垂直,所以我們找了塊大石做雙繩垂降。問了我會不會垂降並交代我要檢查Chris的確保器後,Darragh就先垂下去了,我跟Chris留在原地也只能透過不斷抖動來維持身體熱度。雖然此時說話已經有點勉強,胸部肌肉感覺3已經冷到有點抽搐,邊講話還得邊抖著嘴唇,我才知道Chris根本沒垂降過...輪到Chris垂降時,我只好確定雙繩都有過確保器跟crab、上鎖,然後教他兩腳開開、慢慢垂下去。雪地垂降其實沒什麼技巧,困難點在於當你冷到兩手抖到連握住繩子都有困難時,還要脫下手套,把繩子穿好之後站定腳步再開始垂降。他們兩人花了大概15分鐘垂降,我只用了大概1分鐘就垂完。因為在雪地中站立太久,此時我整個腳掌都不太能動,垂降時只好用小腿出力讓腳掌去頂岩壁。好不容易垂降完,看下方Mac隊已經撤退到谷地河岸邊,我們卻還在大約300公尺遠的山壁上。心急吃不了熱稀飯,剛剛急著要垂降卻沒先看好確保點,現在慘劇就發生了:繩子收不下來,八成卡進岩縫或哪邊被冰雪黏住了,扯了一會,怎麼收就是收不動,我們只好遺棄這條半繩。
帶著滿懷幹意繼續下坡,失去鬥志的三人只想快點下山回去沖個熱水澡,所以我們開始瘋狂滑降,只要眼前是雪坡就屁股坐下去開始滑,但這時雪況跟早上比有明顯差異,雪已經軟到我坐下去之後是整個人陷進雪層中,根本就沒有滑動。當下也只能跌跌撞撞趕回河邊,看Mac三人躲在kishu(緊急帳)中好整以暇的等我們,當下才知道自己有多狼狽。此時已近下午四點,天色轉灰,呼嘯的風勢夾帶著河水翻騰聲勢,想必今晚晚飯要延後了。
一行六人在疾勁風勢中耐著低溫在雪原上前進。說是雪原,但其實雪已經溶到像是帶水的思樂冰,表面看起來是雪,踩下去卻全是雪水,這時瞬間風勢一定有超過100km/hr,因為我們必須要彎腰並且讓雙手用冰斧咬住地面才不會被吹倒。撤退途中,運氣好就踩到雪洞,大概半身陷到雪裡,想當然爾,腰部以下全浸水;運氣不好就是被風直接吹趴到在地上,整個人趴進雪水裡。
過五點之後天色幾乎全黑,我們更像是逃命樣地鼠竄出這個山谷。手指受動還可以靠磨蹭手臂取暖,但包在鞋子裡的腳掌這時只能感覺到鞋內滿滿的冰水,但想到雪水再冷也就是0度左右,應該不致於嚴重凍傷,心情反倒輕鬆一點。好不容易慢慢撤出雪線範圍,這時根本就像剛游完泳一樣,全身濕透,我根本就不敢停下來,怕一停下來就冷到懶得走動。在暗黑夜色中靠著微弱燈光尋著路跡回撤,好不容易來到上午的過溪點,過溪之後約莫十五分鐘就可以回到停車場了!
真正的慘劇發生在這時候。
早上水深及腳踝的小溪流這時變成寬度大約10-15公尺的河流,水流之猛讓人完全沒有想要嘗試渡溪的念頭。看著河面發楞了一會,大家決定沿著下游看看有沒有其他的過溪點,往前續行大約10分鐘之後發現 三姊妹峰的地形就像是三根手指,而我們現在就在指尖部分,除了後方的稜線以外,其他三面都被水包圍,而這是後可以看到暴漲的溪流加上稜線落差,在稜尾附近形成了落差約10公尺的瀑布。這時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公路上的車燈,所以我們決定在往西北看看有沒有合適過溪點,走了十分鐘後來到公路路基邊,中間被一條小支流隔開,而且旁邊就是另一個小瀑布,明明離公路直線距離不到30公尺,但我們就是過不去,這時大家臉都臭得很明顯,Mac也只好讓大家先吃點糖果稍事休息,順便看看有沒有其他突破點。研究地形之後,我們完全放棄要找過溪點的企圖,因為地圖上很明顯標出我們所在地三面都被瀑布包圍(對,地圖上直接標出waterfall),我們除了回撤以外根本毫無選擇,這種狀況要強行渡溪簡直跟跳河自殺無異,而且大概五秒內會被沖到失去蹤影。一行人只好強振精神,再度往回上坡攀爬。回到早上過溪點後,Mac發揮專業嚮導的拼戰精神,而Paddy也拿出前愛爾蘭正規軍的男兒本色,想要繼續往上游切回我們上午攀登的谷地附近,然後找淺水部分過溪。老實說我當時已經累到走不太動,加上全身濕冷的無力感,我完全沒有往回走的動力。我跟Darragh說了幾點:1. 往回撤不一定有點可以過溪,如果過不了溪,那還是得走回來這裡。2. 即使過了溪,我看對面山壁也有很多小支流,如果再某個地方卡住、進退維谷,到時候只全隊陷入更大險境中。3. 往回撤就是撤回雪線之上,我真的覺得我會冷到失溫。當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守在過溪點,等到水退(搞不好要1-2天)或是有人來找我們。討論了一會,討論不出共識的眾人分成兩組,Mac跟Paddy繼續回切找過溪點,我、Darragh、Simon、Chris等四人拿Mac的kisu在過溪點等。
ass-saving route card photo: Eric Johansson |
結果Mac他們不到十分鐘就回來了。當下的決定很簡單:Mac有留route card(類似登山計劃書)給Paul,只要他們到晚上八、九點還沒看到我們回去,他們「理當」會知道我們不可能吃完麥當勞還跑去酒吧喝幾杯再回去,所以一定是出事,而我們只要撐到他們找來救援隊就好。當下我們先把大背包排好,軟墊朝上,撐開kishu之後眾人坐到背包上再把kishu邊緣用背包壓好。說真的,kishu內非常暖...把冷風擋掉之後寒冷感就降低很多,擋掉風雨之後整個人也安心不少,不太會去想諸如「直升機費用多少歐元」、「水會不會三天才退」、「會不會溪水暴漲」之類的芝麻小事。
kishu內其實不是很舒服,因為四人用kishu硬是擠進六個大男人,整個畫面就像是六個人同時玩Twister,外加全身都濕的差不多,在kisu裡久了就開始感到寒冷感逐漸浸透全身,而腳也因為被卡住或被壓住而血液循環不良,大概15分鐘就必須要大風吹換換姿勢,同時對每個人都唱名,以確認沒有冷死。Darragh把頭燈開閃爍模式掛在外面,以供搜救隊確認我們的位置。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突然聽到有人呼喊"Hello",一聽到聲音,我們立刻掀開帳棚、全跳起來狂喊"Here!!!" 對方則是很專業的逐一念出我們的名字,以確認搜救對象,Mac馬上就湊過去隔著河跟對方聊起來,因為搜救隊似乎是Mac在Ice Factor的同事幫忙聯絡,而大家馬上把所有裝備器材往背包裡塞,恨不得馬上離開這鬼地方。依照指示往北走,我們開始看到溪溝裡點點晃動的頭燈,以及對岸公路上的警車警示燈。當我看到搜救隊員時,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再生父母」、「形同再造」。熟悉當地地形的搜救隊一聽到有人遲歸,立刻研判是因為溪水暴漲而被困(想必他們找到我們在停車場的車子),於是找了河中剛好有大石的地點,並在兩側架設了溜索,熟練地幫我們掛上鉤環 ,溜到對岸我們就得救了,整個救援行動在半小時內完成。
回到搜救隊的救護車,即使坐在車裡,我還是停不下來身體自發性的顫抖,一直思索著「剛Mac不是說搜救隊車上都有準備熱咖啡跟威士忌嗎...」,等所有人都上車、搜救器材都回收,Darragh就開回的Sprinter,一一謝過參與救援的所有人之後,我們就驅車前往Glencoe當地的警局做筆錄,說實在,蘇格蘭警局還蠻漂亮的...。警官很客氣的請請我們喝熱咖啡,還拿盒餅乾請我們吃,想不到大概五分鐘就被我們們整盒吃光。記錄完事件過程、清點過我們所有裝備之後,也將近凌晨12點半,而我們終於可以正式回家。他媽的,那20分鐘回民宿的車程大概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旅行回憶。
回到民宿門口,才剛下車,就看到Katherine、Clemence跟Bri拿著啤酒衝出來,然後就聽到Paul大喊"Party Time!!!"。所有人都出來,逐一跟平安返家的我們擁抱、敬酒,只差沒掛花圈然後坐上花車去遊行。我才剛坐下,Eric就拿出他下午為我預留的晚餐,看來他也知道我們很餓,我一匙接一匙把晚餐往嘴裡塞,結果發現我吞不下去。本來以為是吃太快噎到,後來才發現可能是因為從早上冷到半夜,反射神經似乎抖習慣了,所以沒辦法很順利的進行吞嚥,每口都會卡在喉嚨後再慢慢滑下食道。原來大家傍晚時真的沒注意到我們遲歸,直到大約八點多有人發現苗頭不對、手機又聯絡不上,David才跟Ice Factor的人連絡道登山口看到我們的Sprinter還在原地,才判斷是山難事件。我脫鞋檢查之後確認腳趾沒有凍瘡,不過Chris就沒這麼好運,因為他似乎有拇指稍微轉紫色的跡象,當下只好讓他快點泡溫水。
當晚自然是開轟趴、徹夜跳舞以慶祝大家平安來歸。我真的很幸運能被救回來,也很幸運能在異地認識這樣真心相陪的朋友。
Special Thanks to: Glencoe Rescue Team, Glencoe Police division, crews of Ice Factor, Mac, Darragh, Simon, Chris, Paddy, and all the OPC members. Thank you.
1/5
重生之後的趴踢,當然是睡到自然醒。
1/6
Ben Nevis Summit Day.
有鑑於前天的搜救行動,今天登頂Ben Nevis的目標除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之外,還外加全體平安的保證。
這次選了登Ben Nevis的傳統路:Donkey road來攻頂。話說以前Ben的山頂附近是有「旅館」的,專供登山旅客住宿,而所謂的Donkey Road當然就是以前用來運食材、器具的騾馬道。Donkey Road的前半段相當無聊,全都是步階。直到過了平緩鞍部上的Lochan an t-suidhe(蓋爾特語中lochan意喻「湖」)之後,整段行程才開始變得有趣。
Donkey Road (Red) |
依照地圖上紅色路線指示,過了湖區之後,路線開始之字向上,然後通過瘦稜之後達到山頂。這次登頂行動唯一難關就是登頂前的瘦稜部分。因為山頂附近地形平坦,Ben山頂又容易起大霧,常常有隊伍在風雪或是大霧中走偏路線,直接掉進北壁山谷裡,當然,掉下去就沒救了。開始之字前進前,我們換上冰爪,將二十多人分成五人小組,我的繩隊夥伴依序是:David, Baz, Shannon, 我, Tomas。沿路也不放確保點,只是確認不會有人迷途、走散而已。在上到稜頂的緩坡前天氣都還不錯,但到山頂附近就開始有些微白茫(white-out)的情況,儘管能見度還不算太差,但說要單靠指北針跟地圖便認出安全路徑是不可能的,除了有熟門熟路的Mac指路以外,全部繩隊的嚮導都有記一串口訣(有點像是2-4-5之類的數字),我後來才知道他們是用山頂沿路的石柱當標的物,一路記過哪幾根柱子後要如何轉向。風雪茫茫,眾人用條細細的繩索綁在一起,這種感覺是相當特殊的,要能夠互相信賴、珍惜,才能看到這樣的景象。登頂過程天氣不算非常差,偶爾4雲霧稍散還可以看到前方景物,而就在飄渺雲霧過程中,我瞥見非常大的雪檐(cornice),想必隊伍已經走到登頂前的瘦稜。果不其然,要不了多久就登頂。
Ben Nevis(1,344m) photo: Clémence Thibault |
登頂其實沒有很爽,因為就在登頂沒多久後天氣完全轉差,強風加上雪花陣陣吹落,讓我懷疑是否有人在山頂小便惹山神生氣。無論如何,因為找不到事先放背包裡的台灣國旗,所以拍完團體登頂照後大家也沒心情久留。我記得相當清楚,當天的風雖然沒有強到讓人失去平衡,但由於同時下著大雪,我面風側(左)臉頰冷到完全沒有感覺,必須要用手遮著臉才有辦法繼續前進。下山過程自然是相當順利,想當然而,當天回民宿又是開轟趴慶祝登頂Ben Nevis...
1/7
休息日,來到傳說中的Ice Factor。Ice Factor,位於Fort Williams, Scotland, UK.除了桑拿、酒吧、咖啡廳、室內抱石、冰攀訓練場、運動攀岩以外,還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冰攀場。 運動攀登分兩區,一區牆高約8米,有十五條路線,難度最多約10d;令一區牆高約20米,大約有十五條路線,難度至多約11b,其中主牆面大約6米以上為活動牆面,可往外伸展展六十度左右。如果來蘇格蘭玩,除了蘇格蘭高地健行、冰攀以外,該中心也算是很好的去處。
當天印象比較深的是爬了一條大概十米的6b路線,因為沒有外傾角度,爬的時候只覺得都是crimp點(抓板)很累人,其餘並沒有特別難關,後來回去翻級數表才知道那條路線大概是5.11d,但我並不覺的超過半年沒爬運動攀登的我可以爬到11d(而且是on-sight,在台灣連11a都沒爬過),所以我還是對該中心的難度判定存疑(除非這間在英國的攀岩場採用法式級數)。比較有趣的是這邊級數會用能不能抓板(feature)來做難度判斷,如果不能抓板面造型同常就多個+或直接跳一級。
有趣的是抱石場。Ice Factor抱石場同時也有冰攀訓練區(大概四條路線)。冰斧用的岩塊用亮色膠帶框起來,然後在岩塊後方放片像是椰子床墊的墊片,以防斧尖刮傷岩牆,攀爬時換上冰攀裝備(著攀岩鞋)就可以練習用冰斧爬岩。另外種爬法更原始:店內有仿冰斧造型的器具,木製斧柄,斧尖部分則用皮帶取代,雖然只能用來套凸點,但如果平衡沒抓好,這種木冰斧還是很容易滑車,只是要小心冰斧不要正對臉,當天我就是滑車然後自己往自己臉上狠狠揍了一拳。
1/8-10
此間都是輕鬆行+回愛爾蘭的行程。
後記:回來近一月有餘,好不容易重整心情把整個行程做比較完整的紀錄。雖然這次沒跟到進階班,跟蘇格蘭高地最有名的冰攀活動擦身而過,但對於缺乏雪地經驗的我還是很有助益。能跟OPC成員(大部分是愛爾蘭人,另外包括兩個前年來UL交換,今年特地飛到蘇格蘭同行的朋友)真的很特別:瘋狂派對、被救援、眾人齊心協力準備三餐,另外加上蘇格蘭高地的湖光山色,我必須要說Scotland Trip is the B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